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51
在金融危機的“跑道”中,各類產業有升有降,但正在加速起飛的基本都是高技術新興產業,而“緊急迫降”的大多數都是傳統產業。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會催生新的技術革命,每一次經濟復蘇都離不開技術創新的強力驅動。”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在省委工作會議上這段講話,是對十幾個月來,江蘇經濟“危中求進、難中攀高”的總結,也為鞏固擴大江蘇經濟回升勢頭指明了方向。
危機“跑道”上,尋找支撐經濟的增長極
一天1.6億,在鍵盤上服務全世界。
6月14日,南京閱城大道潤和軟件總部靜悄悄,7000多平方米的辦公區域,只聞噼里啪啦的鍵盤敲擊聲。下個月,歐洲一批新手機將裝上這里編制的軟件。當國內企業紛紛尋找國外發包商要業務時,潤和兼并的日本子公司和設在硅谷的辦事處卻直接將美國GE、德國菲尼克斯電氣等業主的訂單源源不斷傳至南京,今年離岸外包將增長50%以上。
像潤和這樣“在鍵盤上服務世界”的企業,南京有700多家。全市9萬IT從業人員,去年軟件銷售483億元,今年會有600億元,平均一天銷售1.6億。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江蘇省實現生產總值6653.2億元,同比增長10.2%,不僅超越周邊沿海經濟發達省份,也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當前支撐江蘇經濟平衡較快增長的到底是什么?
“就江蘇的情況來講,支撐經濟增長的就是現在仍然保持高速增長的。”江蘇省省長羅志軍一針見血地指出,他認為在逆勢中依然能夠保持高速增長的產業,就是新崛起的、具有技術含量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技術新興產業,比如軟件創意,太陽能光伏,風電裝備,生物醫藥,軌道交通,戰略新材料等等。
根據記者了解,當前江蘇全省工業規模總量為5萬億,其中近30%來自于高新技術產業,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中的60%以上又來自于10大高技術新興產業。
最新數據顯示,1—5月,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784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1.9%,高出規模以上工業4.9個百分點。以軟件、光伏、風電、創意、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在連續6年30%—40%高位增長基礎上,今年繼續一路走高,成為支撐當前經濟增長的骨干力量。
目前,江蘇多個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幾年間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并迅速成為國內翹楚:光伏產業建立了從多晶硅制備、單晶硅拉制、硅片切割、電池及組件、發電系統等完整的產業鏈,全省近300多家光伏生產企業,產能占國內70%;
風電裝備初步構建了兆瓦級整機、葉片、控制系統和發電機、齒輪箱以及關鍵部件配套體系,國內所有的風電產業巨頭紛紛云集江蘇,形成了國內最完整的風電自主裝備產業鏈,產值約占全國的30%;
軌道交通裝備在整車設計制造、動力牽引、門系統、信號控制、空氣制動以及綜合管理等領域形成一批重要骨干企業與研發機構,全省250多家軌道交通企業,產值占全國35%。
“雖然現在新興產業的規模與當前工業總量還不能匹配,遭受金融危機后萎縮的那部分傳統產業,新興產業還不能完全托盤,但是我相信,通過今年和明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省新興產業將達2萬億的規模,必定能夠填補傳統產業衰退造成的空缺。”朱克江對新興產業的發展信心十足。
經濟起伏中,新興產業凸顯核心競爭力
去年底以來,全球消費市場普遍低迷,傳統產業的紡織、機電等外貿出口形勢壓力驟增,但是新興產業出口勢頭卻保持快速增長,1—5月太陽能光伏出口同比增幅達到56%,風電發電裝備達202.2%,半導體照明達到59%,現代通訊與網絡設備達29.2%,節能設備達到78.4%,生物制藥達187.3%。
在同一個市場面前,一新一舊如此大的反差說明了什么?是市場需求的“喜新厭舊”還是優勝劣汰的自然生存法則?
“危機本質是一個周期性變化,市場需求的萎縮導致產業能力的過剩。而危機的爆發,同時也是一種市場需求的自我調節,舊的需求不斷萎縮時,新的需求隨之誕生,這就為新興產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朱克江認為。
引導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關鍵是核心技術。有了核心技術才可以掌控產業發展,從產品定價、市場組織、產業鏈的形成到產業規模大小,都可以由自己說了算;有了核心技術才能獲取高附加值高效益,才能有競爭力。比如筆記本電腦,雖然江蘇已經覆蓋了筆記本電腦的所有零部件生產,但是利潤率不到1%,而國外卻能夠達到4%。
可以說,在業已成形的傳統產業分工布局中,中國企業已經很難掌握核心技術,只有在依靠自主知識產權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才能形成核心技術,這是應對危機、掌握市場主動權、贏得競爭力的關鍵條件,也是中國企業參與國際舞臺競爭的反身搏擊!
近日,在江陰“遠景風電”采訪時,總裁助理鞠春告訴記者:每臺風機售價都在1000萬元以上,每小時發電可達1.5兆瓦。由于在風電技術最難的核心控制方面,掌握了自主知識產權,今年遠景20人的“海歸”團隊的產出預計可達20億元左右。
“新興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并不局限于所帶來的高利潤和高稅收,而在于高效益帶動了高投入,使企業不斷創新不斷有新的技術誕生,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持續發展。”朱克江說,國外大制藥公司在新藥研發上動輒投入數億乃至10億美元,而國內藥企卻沒有那么多資金投入到研發創新之中,根本原因就是低端的產品賺不了那么多錢,不賺錢就沒有投入,沒有投入就沒有發展,“近年來,江蘇新興產業的爆發式增長,從產業競爭角度看,都是被逼出來的。”
為加強產業創新的前瞻部署,搶占未來產業技術制高點,2008年江蘇省科技廳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產業發展841攀登計劃”,圍繞100個戰略產品,加強技術突破的縱深部署,力爭用3年時間突破800項關鍵技術難題,轉化400個重大科技成果,使之成為下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去年專利申請總量突破12.8萬件,躍居全國第一后,今年江蘇專利申請和授權量依舊高歌猛進:1—5月,申請專利47117件,同比增長68.9%,其中,申請發明專利件數9845件,同比增長65.2%;授權專利22517件,同比增長42.8%。全省企業專利申請22259件,同比增長80.4%,占全省專利申請總量比例達47.2%;企業專利授權12272件,同比增長52.8%,占全省專利授權總量的54.5%。
調整變勢中,政府要當產業“導師”
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訪中,一位常年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企業家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過去的政府像“保姆”,企業研發什么技術,生產什么產品都給包辦了;現在的政府更像“導師”,注重產業培育、平臺搭建、資源配置,科技計劃資金成為產業、企業創新的導向。
“在當前復雜的形勢下,政府部門一定要處理好兩個關系。”朱克江認為。一是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當前的主要任務是保增長,而長遠則是謀求長期競爭力的提升。保增長必須要有新增長點,高效益、高附加值、高速發展的新興產業正符合這樣的要求。從長遠來看,區域發展的競爭力必須寄希望于新興產業,這也是符合當前國際趨勢的發展方向。
二是處理好產業和產品的關系。產品直接面向市場是企業的事,政府應該放手把產品交給企業;產業則是政府的事,地區的競爭力來自于產業,同時產業需要規劃、資源、環境,也是單個的企業做不成的,政府必須要管產業,尤其是抓新興產業。
政府抓產業該怎么抓?朱克江認為,新興產業需要精心培育,需要政策導向,需要宏觀環境,需要支持一批企業,因此必須要抓龍頭企業,抓資源配置,抓研發和核心技術,抓骨干產品,抓產業鏈,這一點已經在近幾年江蘇的實踐中得到充分證明。
“近幾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找準方向路徑,各部門協同配合共推產業發展,其中科技部門較早地介入新興產業規劃和培育,使得大批高技術成果迅速進入產業化,形成了目前勢頭旺盛的十大新興產業。”朱克江告訴記者。
2003年,省委、省政府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作為“長遠發展的戰略選擇”,提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雙倍增”計劃;
2004年起設立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從3億到10億元,5年累計實施408個項目,政府投入46.5億元,帶動社會總投入480多億元;
2006年,省委、省政府出臺創新創業“50條”新政,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優于全國的寬松政策環境;
2007年,在提前2年完成“雙倍增”目標的基礎上,啟動新一輪“雙倍增”計劃,在結構調整中轉變發展方式,著重培育風電裝備、太陽能光伏、生物制藥、軟件創意等十大高技術新興產業;
2009年,以省科技廳為主正式啟動制訂《江蘇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2)》,加快全省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創新。
同時,科技部門自身也轉變理念,從單一產品創新轉向更多支持產業創新,打造完整產業鏈條。近年來,以科技計劃項目資金為導向,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科學配置創新資源要素,搭建各類平臺,致力于培育發展新興產業。
目前,全省面向中小企業創新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達235個。這批平臺80%以上建在高技術新興產業聚集的高新園區、特色產業基地,覆蓋了電子信息、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等重點產業領域。初步形成了一個支撐產業集聚、支持企業創新的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布局。
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人才,反過來,產業的不斷壯大又成為吸引人才的巨大磁場。兩年來,全省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近9000人,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544個。去年以來,科技系統三級聯動實施的“科技創新創業雙千人才工程”,培養產業急需的創新學者、企業博士、科技企業家620名,引進兩院院士、外籍科學家587名。
今年以來,為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全省啟動實施了“千人萬企”科技政策輔導員工程。目前,已在科技系統中選派1091名工作人員走進8425家科技型企業,擔任“科技政策輔導員”,主動為企業提供科技政策上門服務,引導幫助企業通過創新走出困境。2006年到2007年,全省有5271家次企業享受科技創新稅收優惠政策,減免所得稅54億元;2008年有1368家企業通過高企認定,兌現稅收減免20億元。稅收優惠成為政府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手段。
同時,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省科技廳還于今年4月組織了科技服務社會“校企聯盟”行動。目前,省內高校院所已有3200多個學科團隊與省內企業進行對接,建立各類“校企聯盟”2900個,11000多名科技人員深入企業,幫助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共建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
盡管新興產業目前勢頭喜人,但是談到下一步的工作,朱克江認為還要堅定不移地提高三個比重:一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工業規模中的比重,去年是28%,今年將要達到30%;二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中自主知識產權、自有品牌的比重,江蘇的特點是外資比例較大,但是通過科技部門努力,目前已有40%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有品牌,今年這個比重還將繼續提高;三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中新興產業的比重,新興產業效益高、資源消耗少、投入產出比高、人才智力密集,將是未來產業競爭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