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5 點擊率:39
工業和信息化部08年11月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1至9月,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3898億美元,同比增長21.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5個百分點;手機、微型計算機等產品生產增速均有所回落。
近年來全球信息技術越來越趨于“無國界”狀態,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時,我國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品的加工制造基地,電子信息產品也成為我國外貿出口“大戶”。長期以來,在全國外貿出口額中占30%以上,對外依存度超過60%。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全球市場需求萎縮,對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帶來不可避免的影響。
“但是,我們也發現,一些有專業配套特點、有技術專長的電子信息制造類企業所受的影響并不大;軟件業收入的同比增長較快;基于互聯網的信息服務增長也在加快。”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婁勤儉說。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首先應穩定為企業減負的各項政策。加強電子信息類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鼓勵符合產業政策、有實力條件的東部地區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繼續抓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以及公共服務平臺、信用制度建設,引導和扶持電子信息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其次,要加大對電子信息產業的結構調整。電子信息產業新一輪投資重點集中在數字電視、集成電路、軟件等戰略性產業方面。從前9個月的統計來看,我國軟件業收入的同比增長達到32.8%,增速比去年同期高9.2個百分點;高端產品如液晶、等離子電視生產增速分別增長51.8%和162.1%。因此,除戰略性產業外,有制造優勢的企業,與在技術創新上有特色的企業應聯手打造高端產品和全新的產業鏈。
再次,電子信息企業要加快建立自己的互聯網信息服務體系。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多數企業對價格均很敏感。為了節約成本,建立互聯網服務體系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的選擇,而這一選擇也符合未來營銷發展潮流。
“國際金融危機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也有一定機遇,電子信息企業要抓住這一機遇。”婁勤儉說。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多位于國際產業鏈末端,購買技術成本很高。而現在,購買一個國外企業的成本,比以前購買這個企業的一項技術的成本還要低。因此,我國電子信息企業要抓住機遇,收購、兼并國外同類企業,在短時間內獲得技術優勢。
同時,為了降低成本,國際市場軟件外包力度加大。“政府將加大對軟件外包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便于我國企業承接國際市場的這一業務。”婁勤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