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5 點擊率:46
在消費類影像市場,佳能近十年來幾乎無人能敵,尤其是單反相機,佳能已經做到了行業中絕對的第一品牌,銷量口碑雙豐收,幾乎推出的每款產品都是叫好又叫座,高質量的人像成像,和全焦段覆蓋的高質量鏡頭群,讓每個攝影愛好者趨之若鶩。
但就是這個消費影像界的佳能,跨界工業自動化,并在7月初發布了兩款視覺軟件和兩款工業視覺設備。
工業視覺其實還是藍海
說實話,對于這個市場而言,佳能來的有點晚,工業視覺市場興起已經有一段時間,機器視覺的起于M2M,爆發于工業4.0提出后,目前工業視覺全國市場已經達到40億元以上,全球大約70億美元,總體增速為25%,年復合增長率在2020年將達到30%。
機器視覺相比工業其他產品,怎么看都是一個剛剛起步的市場,技術上也還沒有出現真正的領跑者,康基兩大巨頭市場份額雖大,但基本以條形碼識別,標簽檢驗占據了絕大部分銷量,高端3D視覺掃描和熱成像產品不僅昂貴,而且市場適用范圍狹窄,急需新應用的開發。
但反觀這幾年的相機市場,尤其是高端的單反市場,盡管用戶很穩定,但增量基本處于停滯,凈利潤時不時還出現個負數,看著實在揪心。無反市場這幾年雖然發展還不錯,年復合增長達到40%,幾款新品打下來也確實收獲了相當不錯的業績,但是一來競爭對手太多,日系幾大巨頭基本都擠在這塊,二來技術指標和性能規格幾乎全部與單反看齊,強推無反無疑相當于蠶食自家的單反的份額。用戶還是那些,只是為了輕便換了個相機外形,這種的市場增量真的說明不了什么,這估計也是佳能無反產品發布較慢的原因之一。
但工業對佳能真的不一樣,屬于開辟了全新的戰場,而且機器視覺又是絕對的增量,大量工廠有待普及,視覺檢驗還沒有成熟,自動對焦的工業相機幾乎是空白,這個市場顯然更加具有吸引力,甩進來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新用戶。
佳能進入工業,既沒有選擇紅海條碼掃描,也沒有選擇需要等待技術成熟的3D視覺,更沒有選擇出售自家的傳感器。前兩點都比較好理解,一個是拼價格,另外的需要3D識別軟件,這些顯然都不是“感動”的強項,但傳感器有點讓人意外。
佳能方面的答復是,“傳感器只是成像的一部分,需要其他光學部件的配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但小編覺得佳能也許為了區別索尼的發展模式,佳能系的影像產品線顯然更長,一味的和對手懟傳感器未必能突出自己的優勢,它更希望借助在鏡頭和自動對焦伺服技術的積累,實現更好的視覺方案,以此來突出佳能技術全面的優勢,另外也可以攤平很多小型相機或者DV方面的制造成本。
拿出法寶:自動對焦與白平衡
這次發布的產品,硬件包括網絡攝像機和可以配合安裝在電裝COBOTTA機器人上的工業攝像機,以及佳能所強調兩款軟件產品,Monitoring Edition,制造現場異常監控軟件,和Vision Edition面向制造現場的圖像識別軟件。前者用于對制造現場發生的故障情況進行錄像,后者可以對零件圖像,條碼,信號燈,現場儀表進行識別,佳能強調,所有軟件都已實現與PLC之間的通信,實現單攝像頭監控多臺設備,或多個節點。
小編隨后證實了原理,系統的主要控制信號來自于PLC,通過PLC故障報警,然后攝像頭旋轉指向故障設備,實現對故障狀態的選取進行錄像,一臺攝像頭可監控多個設備。
對于制造現場圖像識別,小編覺得這款應用的最大優勢在于沒有用到額外的光源或激光設備,而且實現了顏色,形狀,景深等多個特征的識別。
可見佳能自家的自動對焦和自動白平衡技術,在這些應用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這就讓相機在轉換觀測對象后,能夠快速穩定工作,不受光線和位置變化影響。
據佳能技術人員介紹,這兩種技術都幾乎是照搬了消費相機的對焦伺服系統和白平衡算法,但具體對焦點有多少,目前還未知,處理器使用的是佳能自家的Digic DVIII芯片。這是一款2009年的芯片,專門配套錄像設備,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性能穩定,適合長時間不間斷使用,工業領域主要是定制化應用需求,處理器性能也不易過高,拍攝的影像更有利于處理,進一步攤平消費端的制造成本,形成更大的綜合競爭優勢。
縱深發展之路
工業和消費電子產品不同,工業用戶往往都是TO大B,很多場景都需要做到定制化,估計佳能的下一步應該是結合更多行業集成商,來實現產業的縱深度,拿出更有說服力的行業示范案例。
據佳能自家的代理商透露,更多合作正在洽談當中,示范將先從制造業發達的華東地區入手,逐步向全國推廣,估計佳能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搜索用戶的反饋,對方案做進一步的調整和改進,希望我們很快在制造設備上看到Cannon這個名字,給制造業帶來我們熟悉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