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6-05 點擊率:58
最近的新聞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大廠裁員的消息在全網炸開了鍋,同時伴隨多種傳言流出:
愛奇藝裁員20%-40%;
有贊,實際調整比例是20%,涉及1000人;
快手四大事業部均有裁員,個別部門30%;
小米小幅裁員;
知乎涉及幾乎全部業務線,裁員比例約20%;
阿里/騰訊,裁員比例在10%-30%之間;
......
疫情的反撲、大環境的不穩定,今年的就業形勢對每一位打工人來說太難了。不光是互聯網大廠暗流涌動的裁員潮,其他行業同樣不容樂觀。每年金三銀四的招聘季、跳槽季,也是各大上市公司的財報季。隨著A股2021年年度業績報告的披露結束,上市公司的裁員情況也浮出水面。
從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公布的2021年A股上市公司裁員數TOP20榜單及員工增加數TOP20榜單來看:截止2022年4月30日,A股共有1697家企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員,裁員總數約91萬人;A股4650家上市公司員工總數從2020年的2721.2651萬增加到2021年的2825.4035萬,共計增加了104.1384萬人。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的在職員工數量是反映一個企業經營狀況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經營向善的企業其規模和員工數量往往是同步上升的,同時也可以反映出行業景氣度,而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員工數量往往趨于收縮。
工控領域中A股上市公司員工增減的情況又如何呢?此輪裁員風波是否會觸及工控領域?工控小編隨機挑選了十五家上市企業,從它們2020-2021年的年度報告在職人員情況中一窺究竟。
上述列表中多數企業在職員工數量呈上升趨勢,兩位數、三位數增長居多,甚至還有四位數的增長,儀器儀表領域有三家企業人員規模在小范圍收縮,包括中航電測、金卡智能、藍盾光電。而藍海華騰的單個人員的縮減則可以忽略不計。
總體來看,工控領域上市企業在職員工的數量變化雖沒有出現在兩份TOP20榜單里,沒有大規模增加,也沒有大規模裁員,但從側面也說明工控企業整體發展趨穩,在大環境壓力之下,工業作為實體經濟重要支撐,承壓能力可見一斑。
有專業人士分析裁員的邏輯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從業務角度,砍掉不賺錢甚至虧損的業務線,及時止損;另一種是末位淘汰制,通過淘汰績效低的員工,保住優秀員工。
而互聯網行業和制造行業裁員/降薪邏輯也不同,互聯網行業中骨干員工就是公司的核心資產,可以通過裁掉普通員工的方式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傳統制造業往往通過降薪而不是裁員的方式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普通員工對保障業務線穩定性至關重要,然而降薪情況下流失的可能是優秀員工。例如,在大廠裁員的敏感之際,格力頂住外界質疑壓力并公開表態,“格力再困難,寧可降薪也不裁員。”
對于大多數普通打工人來說,相較于大起大落的互聯網行業,入行/轉行制造行業仍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制造行業大量的人才缺口與互聯網行業形成鮮明對比。2020年,我國制造業人才缺口達2200萬左右。
此前,我們在“被年輕人拋棄的制造業,卻是互聯網人最想去的行業”一文中分析過年輕人逃離制造業的原因,以及IT人想轉行制造業的現狀,這里就不再贅述,感興趣的可以翻閱前文。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提高自身競爭力,鍛造自己的工作技能,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