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m4md3"></rt>
  • <bdo id="m4md3"><meter id="m4md3"></meter></bdo>
  • <label id="m4md3"></label>
      <center id="m4md3"><optgroup id="m4md3"></optgroup></center>
      產品分類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動態

      80%企業面臨倒閉,工業機器人產能嚴重過剩

      發布日期:2022-04-26 點擊率:102

      “由于受疫情的影響,今年我們活動的規模比往屆要小了……”不久前,某機器人行業會議的負責人在邀請我們參會時如是說。

      已經與這一會議打過多年交道,面對這一現實,我們彼此心照不宣:即便沒有疫情,會議的規模和影響力也早已大不如前。

      遙記得第一次參會,正是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鼎盛時期”,會議無論從規模、到場卡司還是參會品牌,都極力詮釋了“機器人熱”,到場媒體除了大眾媒體和工業類媒體外,機器人行業權威媒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在后來的二三年,首先是很多機器人行業媒體已經不再參會;而且參會或參展企業也大打折扣,相對于此前國內外領先機器人品牌齊聚一堂的“盛況”,參會企業基本靠園區相關廠商或供應商等的“捧場”;此外,相對于市場和行業本身,會議的話題開始更多偏向于國家、地方或相關機構的扶持利好政策。

      百感交集之余,回想起當初參會時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議題:演講嘉賓類比了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全球領先的韓國,以此描繪了一副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宏偉藍圖”。

      不過當時他沒有說明的是,在韓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平均每5家供應商中,大概僅有1家存活到了今天。在迎來可觀的機器人保有量之前,工業機器人供應商們做好“滅亡”的準備了嗎?

                          

      “市場很冷,選擇堅守”

      “市場很冷,選擇堅守”想必是近年來說起工業機器人行業,聽得再多不過的話了,市場不景氣,企業勵精圖治、艱難求生的畫面躍然紙上。

      在探討“市場很冷”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工業機器人市場真的冷下來過嗎?

      從外部因素來看,市場似乎的確“冷了”:

      工業機器人較為依賴的汽車和3C行業近年來發展不明朗,直接導致裝機量下滑,從2018年開始就沒有停下“增速放緩”的腳步;

                                    

      image.png

      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速情況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

                                       

      而且,利好政策和資本也不同于往日,大眾對于工業機器人的關注逐漸轉移到其他新興行業。

      但從工業機器人廠商的角度來看,似乎相反:

      天眼查數據顯示:僅2020年新注冊的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就有15111家,然而2019年全年工業機器人產量不足19萬臺,每家僅分到12臺左右;

      受到技術門檻的限制,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同質化非常嚴重,價格競爭可以說一直處于“白熱化”的狀態。

      即便如此,選擇迎難而上和“堅守”的企業依舊非常多。

      為什么選擇堅守?我們不妨延續同韓國市場的對比。

      2010年,韓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為287臺/萬名工人,受產業屬性(發達的汽車和3C)影響,同年保有量增速從2.7%激增到28%,到2018年韓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快速增長至774臺/萬名工人,位居全球首位。

      image.png

      2018年韓國工業機器人密度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起步較晚,201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10臺/萬名工人,同樣乘風制造業轉型升級,工業機器人市場一路高歌猛進,2018年這一數據提高至140 臺/萬名工人。

      盡管增幅顯著,但得益于大體量,與領先國家相比,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確有著可觀的市場空間,但前景可期顯然并不適用于所有企業。

      “淘汰”正加速到來

      首先從大環境來看,低迷是全球市場的主題。

      2019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與上年相比有所回落,亞洲依舊為體量最大的市場,中國和韓國的裝機量均出現了明顯下滑。其中,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減少了6.10%,延續了負增長的狀態。

      遵循市場發展規律,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很難達到韓國的高度。

      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發展道路和韓國十分相似,最初是政策利好、資本入局,崛起于下游產業拉動。在2010-2018年這段迅猛發展期,韓國得益于其發達的汽車和3C制造產業,強力拉動了國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由此一躍成為工業機器人密度最高的國家。

      反觀國內,發展套路基本相同,也主要依賴于汽車和電子制造這兩大產業的需求刺激,然而相對起步較晚,相關產品市場的份額也不大,因此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無法趕上全球發展紅利的“快車”,想要達到韓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水平絕不是一朝一夕。

      與韓國連續性好、規劃性強的發展策略不同,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在發展初期是野蠻生長的。

      地域廣闊帶來的零散發展問題以及“山寨”問題等不可避免,在近年來已經有所改觀,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研發和創新,但“低端化”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治,在控制器和減速器這兩大核心零部件領域也依舊有待持續突破。


      image.png


      很大一部分國內工業機器人尚無法滿足國內用戶需求,出口更無從談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升級也越來越有必要。盡管擁有全球最大體量,但市場認可的品牌已經越來越有限,沒有核心技術,淘汰是不可避免的。

      經濟下行,讓淘汰越來越近。

      隨著時間推移,除了產業內部問題,受到經濟下行影響,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不再為了“換人”而“換人”,即便是來自傳統行業的富士康或新興領域的碧桂園,都不可避免地停掉了“機器換人”的腳步(機器換人,蘋果也遇上難題了),這是直接導致裝機量下滑的原因。

      對比韓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發展軌跡,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優勝劣汰”很可能來得更快。而且受到2020年疫情影響,這場淘汰可能會來得更加猛烈和殘酷,預計面臨淘汰或轉型的工業機器人及相關零部件廠商甚至可能超過80%。

      結語:

      從公認的工業機器人“元年”——2014年到今天,已經足足有六年時間,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大踏步”前進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顯露出技術基礎不足的弊端,相對于本體和低端化應用,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應當找準自身定位,“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是市場良性發展的根基。


      下一篇: 美工業巨頭Honeywell

      上一篇: 專訪威圖總裁張強,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色窝| 国产色婷婷五月精品综合在线| 97色伦图片97综合影院|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av|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m|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 |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区二区三区激情综合 |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色婷婷五月综合欧美图片|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观看| 五月丁香综合缴情六月小说|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AV综合影院| 色老头综合免费视频| 天天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av综合天堂一区| 综合五月激情五月开心婷婷|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色综合AV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狠狠色婷婷七月色综合|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亚洲综合激情视频|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蜜桃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