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47
過程工業的特點是大型化,連續化生產,產品和工藝的耦合度高,這些與離散制造業的性質和特點有著鮮明的區別。近幾年非常火的工業4.0概念產生的背景是離散制造業,如果要將它的思想直接用于流程行業可能會存在差強人意的情況,所以企業有必要厘清兩個行業的共性和不同,以借鑒轉型實踐經驗。
2013年,國際過程工業自動化用戶協會NAMUR(總部位于德國),啟動WG 0.2工作組(啟動工業4.0),專注于經驗交流,概念解讀,需求分析以及標準化等工作,以更好地推進過程行業的4.0進程。而隨著工業4.0概念在中國興起的勢頭越演越烈,NAMUR中國核心團隊開始思考如何在工業4.0話題,特別是“中國制造2025”主攻的智能制造領域發揮更積極的貢獻,而不只是作為旁觀者和跟隨者。2015年經過多次交流和溝通,NAMUR中國向NAMUR總部提出成立NAMUR中國WG 0.2(智能制造工作組)的提議獲得通過。在一系列積極準備之后,NAMUR中國0.2工作組于2016年1月正式啟動。
智能制造工作組的關注重點包括與NAMUR工作組0.2(啟動工業4.0),及其他相關工作組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智能制造領域的標準化過程(已發布及制定中的標準項目),本領域內工業物聯網、智能制造等關鍵技術、解決方案和用戶體驗,以及提升效率和制造能力的智能制造實現策略,最終以用戶需求去引領技術的發展。
智能制造中的需求分析
當前過程行業用戶需求有哪些?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智能制造的系統架構說起。2015年工信部發布“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里指出,生命周期、系統層級和智能功能三個維度構成智能制造系統架構。生命周期包括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環節,且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實現可追溯,可控制,可維護,及生產控制系統的聯網是智能制造的一個條件。系統層級涵蓋設備,控制(PCS、DCS、PLC、SCADA),車間(MES),企業(ERP、PLM、SCM、CRM),協同,各層級自動化程度依次增高。傳統的系統層級從傳感器/執行器到上端MES,ERP是金字塔型,而現在系統上位和下位之間實現了互通,裝備的智能化,互聯網協議(IP)化,以及網絡的扁平化趨勢更為明顯;智能功能包括資源要素,系統集成,互聯互通,信息融合,新興業態,各層級智能制造的智能化程度越高。
三個維度交織,構成了智能制造架構魔方,當前很多業界探討的很多話題,如工業互聯網,FDI,OPC-UA,IPv6等技術問題都可以在這個魔方上映射出來。
智能制造的系統架構
NAMUR WG0.2智能制造工作組圍繞架構的三個維度進行調查,征集了智能制造趨勢下的31個用戶需求,結果顯示:當前生產領域控制層面,部分設計車間和企業級的互聯互通是過程工業用戶的關注重點,而對于更高智能層級的關注較少。這表明,過程行業用戶需求會推動智能制造與工業4.0的發展,而實現從資源、集成、互聯互通、信息融合再到新業態,還有很長得路要走,并要克服標準不統一、新技術的可靠性等挑戰。
順應過程行業未來趨勢
雖然智能制造工作組的工作還處于啟動階段,而NAMUR為推進過程行業的智能制造發展已經做了很多的努力。
例如,在食品、化妝品及制藥等行業,傳統的過程控制系統對產品種類和數量限制嚴格,導致產品價格高昂,難于適應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為應對越來越激烈的全球競爭,這些領域的企業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將新產品推向市場。這時候,模塊化技術的優勢凸顯了出來。2013年NAMUR工作組定義了自動化系統模塊化的挑戰,并出版了NAMUR推薦NE 148這一技術文件。遵循該文件的智能化模塊,能很便捷地集成到上一級主控系統中,并將自身的參數,性能,運轉情況等及時向主控系統傳遞,簡化了系統工程設計和生產運行工作。
NAMUR開放式架構NOA,作為過程工業高效靈活實現工業4.0的基準,具有很多優勢:增加現有結構功能;在工業4.0范圍內對新的方法保持開放;基于現有標準;從現場級到企業級的IT組件變化較快,使之簡單集成;降低現有設施的可用性和安全性風險。此外,針對遠程操作,數據采集,分析等方向,NAMUR都從用戶需求出發,提出了相應的舉措。
互聯網發展迅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非常關注人的需求,以人為核心。如今,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對象不僅有人,設備等物理世界,也有虛擬世界,如何將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融合,如何將人和生產裝備融合,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智能傳感器 助力智能制造發展
工業4.0或者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數據,但是數據是怎么來的?背后的功臣就是遍布于工業生產線的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正是這些傳感器將生產線的數據采集、處理和傳輸,與互聯網或云端進行信息互通,從而確保生產系統更智能的運行,在工業4.0中,傳感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并且傳感器本身也是智能的。
在11月舉辦的第八屆NAMUR中國年會上,本屆會議的唯一贊助商科隆,與揚子石化-巴斯夫、科思創,Evonic等NAMUR成員進行了交流和分享。KROHNE集團CEO Stephan Neuburger在“智能傳感器 ——過程優化的新技術”的演講中提出,工業4.0、智能制造對智能傳感器的要求很多:不僅具有建立診斷、信息識別、網絡互聯、得出結論、還要注重應用,基于客戶特定需求,以及定制化特點。
KROHNE集團CEO Stephan Neuburger在第八屆NAMUR中國年會發表演講
科隆對于產業趨勢及應用需求有著前瞻把握。在95年的發展歷程中,科隆不斷引導全球測量儀器的演進與變革,引領甚至創造客戶需求。現場,科隆分享了通過光譜在線分析傳遞啤酒的口感、純度、產品質量等實時數據,指導智能灌裝模塊按照客戶需求定制啤酒的案例,雖然還未真正面世,但已經受到極高的關注。已經從“最好的流量計公司“成功轉型為多種領先測量技術方案的引領者的科隆,也希望為測量技術領域和市場持續不斷地做出卓越的貢獻。
(IIANews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Silicon Labs最新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