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發布日期:2022-04-17 點擊率:74
今年的北京車展,如果要評最出風頭獎的話,博世必定會出現在提名之中。長安自動駕駛車的2000公里奔襲,除了給自己吸粉之外,也直接導致了博世展臺的接踵摩肩。有意在自動駕駛行業博得一席地位的,車企和新興的技術供應商,都前來觀摩。
無論是自動駕駛,還是在自動駕駛之前的ADAS,其實現皆依賴于智能化技術,具體實現路線雖然各有區別,但是總體來說,離不開“感知——認知——決策”這一流程。有所區別的,在于“認知”與“決策”的責任角色不同。
隨之發展的,是各項主動安全技術。各地區新的法規要求都逐漸增加更多的主動安全評分選項,比如AEB。
在這樣的趨勢下,似乎被動安全的存在感越來越小了。但事實并非如此,博世就借著這個機會談到了在被動安全領域的一些新研究。
被動安全也需要智能化
從ADAS到自動駕駛的這條線,是期望能夠從根源上解決事故的發生,“零事故”這一最終目標被反復提及。不過在這之前,通常都會有兩個前置任務——“零受傷”、“零死亡”。在事故無可徹底避免的時候,被動安全對車內乘員的保護無法取代。汽車的智能化不止表現在主動安全上,被動安全同樣需要智能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被動安全的智能化發展與主動安全的智能化是走的同一條路線:通過收集更多的信息,讓對事故的判斷和對乘員的保護更加精準。主動安全的發展讓車上新增了各項傳感器,這些傳感器的服務對象可以不止是控制油門、轉向的模塊,也可以是安全氣囊或者安全帶的傳感器。
博世目前就在按照這份方向進行被動安全相關技術的研發,有一套智能安全系統(Intelligent Safety System,以下簡稱ISS)。智能安全系統有五個階段目標:
通過加速度傳感器與壓力傳感器檢測事故,被動安全系統,諸如安全氣囊、安全帶等可以根據檢測到的信息對車內乘員進行保護,這項技術已經量產
集成式碰撞檢測:借助慣性傳感器之外的其他傳感器,諸如攝像頭、雷達等提供額外的事故信息,借此來對事故進行精準判斷,并優化被動安全系統(2015年)
個性化乘員安全與預調整:這一階段有兩個目標,一是個性化調整約束控制系統(安全帶等);二是動態控制,在事故發生或車輛進行自動剎車時采取不同的實施策略(2016年)
被動安全系統的預觸發:在發生事故之前提前觸發約束系統,提升事故中的生存空間與減少對乘員頭部和胸部的沖擊傷害(2018年)
事故引導與校準:當事故發生不可避免時,考慮到行人等周圍環境,提前調整車身位置來降低事故嚴重程度(2020年)
根據博世ISS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集成式碰撞檢測與個性化乘員安全從技術上來說已經開發完成,也已經與車企開始討論集成到整車之上,不過具體的上市時間暫時還不確定。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索爾維全系列Solef?PV